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

靜、境、敬、淨、進、鏡之禪修心境體會 洪果巖

靜、境、敬、淨、進、鏡之禪修心境體會      洪果巖
運用觀念與綿密方法,順序說明如下:
1.先感受當下環境、接受此時此地的空氣、溫度、聲音、人群、環境的一切。
2.進入獨立--不用與人互動、回應,而後"孤立"--只專注於自身感受的心態。
3.進入五調:
   調身--如打坐時:七支坐法、頭部運動、深呼吸、從頭到腳放鬆。
   調息--如體驗自然呼吸的進出。
   調心--嘗試安於調身與調息的當下,即是調心同時漸漸安心。
4.經由方法練習:如數息--經由放鬆身心後,體驗自然呼吸並進行從1數到10再回到1的數數。
5.經由心繫方法產生出正念--放鬆式的集中、專注與當下、呼吸、數目,持續10分鐘以上。
6.日常生活的散亂心已經收攝為集中心--心中無事的當下小我。

1.身體不再是負擔、心不被環境影響、呼吸順暢。
2.方法綿密不中斷、正念持續不間斷。
3.心清楚在方法上、近乎無雜念,環境不在意。
4.身體負擔感消失,正念分明但方法似有若無。
5.環境出現,心中突現明亮與清晰但不隨環境動念、可自然成片,方法不用再提。
6.不動心現前,覺知向內不起念、向外環境不分別。
7. 當下覺知的感受本身,即為生命感受的全部(處於心外無法、但尚未意會)
8.體會環境的五塵(主要是別人呈現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)、身體的五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、前一念(法塵+意=)緣起作用,成為覺知的感受內容。
9.了解覺知的感受即是自我感=我、我=自我感即是覺知的感受,所以環境即是我、我即是環境。
10.體會覺知不動、感受會變(塵、根、識生滅不已)
11.體會覺知的感受很快成為前一念,念念覺知、念念不住。
12.意會心外無法之時、同時處在心外無法之際。

1.對人而言,環境主要的有情眾生是人,人也最易對其有感受與在意他人。
2.了解每個眾生(尤其是人)都能心外無法的當下過生活,同時知道生活中環境構成自我感受、自我感受不離環境。
3.深刻體會每人皆活在感受中的事實,意會我在與你共處於環境中,我跟你說話,只要你有聽到,此時說話的音塵透過你的耳根,加上你的分辨意識,成為你的聽到,馬上就成為你的前一念;所以我已成為你、你也可成為我,直言之就是:我就是你5940、你就是我0945
4.意會我在變、你也在變,除非有人持續活在記憶中,常過二手貨的生活,就會運用現在的時間,製造成自以為不變的錯覺情境。
5.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影響,是成為自我:逆情擾亂、順情惑亂的煩惱主因,因此會減少或放下人我的內在成見(記憶、二手貨)與對立(自我貪愛與貪不成起瞋)的思想→語言→行為→習慣。
6.因此發願生活中願意學習:時時刻刻處在心中無事的當下自我感受,至少不會主動心向外攀緣,為身處的環境中徒添亂象(逆情擾亂、順情惑亂)
7.自然而然的開始謹言慎行、少欲知足與尊敬他人的存在。
8.心中已多少銷融人我是非分別見,對心中升起你、我、他不分別念之相應平等心。
9.生活中多少感受內心的平和與外在的和諧。

1.生活中就是四正勤(淨障()集資)
已生惡令消除、未生惡令不生、未生善令生起、已生善令增長。
2.成熟相續心(銷融自我中心)
慚愧心、懺悔心、感恩心、廻向心。
3.持續生活中感受內心的平和與外在的和諧。

精進之意,勤修戒定慧、熄滅貪瞋癡。
1.未開悟前感受妄想、執著、煩惱念時,用觀念與方法不受影響或轉化;感受正念、善念時,則增長與提昇。
2.開悟後所有感受:皆用無所住的話頭與無我的態度消融惡與善。

1.未開悟前、或雲霧又蓋回來時:
面對一切的人、事、物、境,學習運用覺知心外無法,加上不重視與不在意身體感受和前一念(如同將自我中心放到覺知整體之鏡子的週邊、即時空出鏡子的中間),活在關心他人的當下心境,在三寶加被下,即可相應此功能,進而多少呈現他人的當下心境與對機協助。
2.開悟後還不失時:
經過爆炸法(話頭禪)或沉澱法(默照禪)放下自我中心,經歷學生的心與師父的心與法相應的時候,生命當下是無我的態度,時時相應、處處遍照。引經據典的話就是入鄽垂手,請參考 十牛圖 出自禪的體驗、禪的開示一書 聖嚴師父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