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

悲智雙運心靈環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出自聖嚴法師

何謂心靈環保?
        心靈環保這個名詞,雖然是我新創的,它的內容,其實就是以觀念的導正,來提昇人的素質,除了能夠不受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內心的衝擊之外,尚能以健康的心態,面對現實,處理問題。因為人的心境,往往會受環境中的人、事、物的誘惑及刺激而隨著波動起伏,輕者受到干擾,重者喪失自主。如果有了心靈的防禦措施,處身在任何狀況之中,都可以保持平靜、穩定、自主、自在的心境了。

        做為一個人,都應該具備三個層面的修養,那就是身體的、心理的、精神的。通常稱之為身、心、靈的健康。可惜的是一般人僅能注意到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無病,往往疏忽了心理是否平衡自在,連帶著也忘記了精神層面的修養。因此,若處於平順的境遇中時,當然能夠揮灑自如,不會覺得有什麼不能克服的難題,如果遇到連番的逆境現前之際,就難免要唉聲嘆氣了。心靈環保的功能,便在於使我們養成一種得勝不驕傲、失意不喪志的習慣。可是對於一般人而言,勝而不驕者已難、敗而不餒者更難。有了心靈環保的工夫,便是有了精神修養的基礎,因為世界上並沒有絕對和永遠的勝利者與失敗者,只要因緣改變,狀況立即改觀。一時的成功並不等於永遠有保障,一時的失敗也不等於永遠的絕望。因此,大家都知道說「以平等心看待」,便屬於心靈環保的層面。

        諸位一定知道,佛教是主張有因果觀念的,通常的說法是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。實際上光是如此說,是有問題的,因為不種瓜當然不得瓜,不種豆當然不得豆,可是,如果種瓜種豆而不得其法、不得其時,又不得其適宜的土壤、水分、陽光、肥料等,那麼,種瓜種豆就不一定得瓜得豆了。所以在佛法之中,除了因果定律,必須配上因緣定律。也就是說,凡事凡物一切現象的形成,從因到果的過程之中,尚有待以各種自然及人為因素的促成;其中主要的條件,稱為「因」,配合的條件,稱為「緣」。從最初的因,到最後的果,只是有其可能性,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。以此可見,因果觀必須配合因緣論,才是正確的現象論。

        正因為從因到果,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,個人的因素固然極重要,外在的因素能否如個人所期待的那樣配合,也極重要;個人的自主因素,有時候也可能出現意外,外在因素的不確定性,則更難以掌控了。因此,我們對於自己的命運,只能希望最好,卻無法保證最好;只能朝向最好去做努力,卻也不得不做最壞的預防。否則,過分的樂觀,過分的悲觀,都是跟因緣論的原則背道而馳,都不是成熟健康的心態。
觀念及方法

        心靈環保,就是在於心理的平衡及人格的穩定,除了觀念的導正,尚須有方法的練習,否則,在平時的心理雖很健康,一旦遇到難以抗拒的刺激和誘惑等各種陷阱,自己就會不自覺地跳了進去;或者遇到重大的阻力、打擊、挫折和委曲,也會不能自主地陷入無底的悲苦,而失去重新站起來的自信心。曾經見到有一些朋友,他們不僅讀了不少心理學的書及人格修養的書,甚至有的本身就是心理治療師或者也出版過類似勸世格言的書,但當麻煩臨頭、情感糾纏之際,仍不免陷入所謂「天人交戰」的悲苦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 至於如何練習成心理的平衡及人格的穩定?首先是從觀念的調整做起,它的步驟可有四種:
(一)凡事應做正面的認知,便可避免負面的危機和悲觀的情緒;人生的旅途,總是有起有落的,但那都是前進的過程。
(二)凡事宜做逆向思考,便可做到勝而不驕傲,敗而不氣餒;成功而升至巔峰之際,要有走向下坡的心理準備,失敗而降至谷底之時,宜有攀登下一個極峰的願景在望。
(三)凡事應知進退有度,能收能放而收放自如,古人說:「達則兼善天下,窮則獨善其身。」也就是說能有機會舒展抱負,奉獻天下,應該當仁不讓,竭盡全力,積極進取,萬一時運不濟,屢戰屢敗,那就養精蓄銳,以圖未來。
(四)不論成敗,宜將自我的私利和私欲看空,要將對於國家、民族、乃至全人類的安危禍福的責任,一肩擔起,這便是一個有智慧和慈悲的人了。

        不過,光有觀念的調整,尚不能保證真的可以做到心理的平衡及人格的穩定,必須輔以方法的練習,才能奏效。我們所用的方法,便是禪修,基本的原則是由放鬆身心、體驗身心、統一身心到放下身心的四階段。放鬆身心與體驗身心,是屬於自我肯定及自我認知的範圍;體驗身心與統一身心是屬於自我反省及自我成長的範圍;統一身心與放下身心,是屬於自我完成及自我消融的範圍。 本文摘錄自《人生雜誌349期

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

無相頌二 出自六祖壇經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無相頌 二      出自六祖壇經
  
心平何勞持戒?行直何用修禪?

恩則孝養父母,義則上下相憐。

讓則尊卑和睦,忍則眾惡無喧。

若能鑽木取火,淤泥定生紅蓮。

苦口的是良藥,逆耳必是忠言。

改過必生智慧,護短心內非賢。

日用常行饒益,成道非由施錢。

菩提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玄。

聽說依此修行,天堂只在目前。

無相頌

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;

布施供養福無邊,心中三惡元來造。

擬將修福欲滅罪,後世得福罪還在;

但向心中除罪緣,各自性中真懺悔。

忽悟大乘真懺悔,除邪行正即無罪;

學道常於自性觀,即與諸佛同一類。

吾祖唯傳此頓法,普願見性同一體;

若欲當來覓法身,離諸法相心中洗。

努力自見莫悠悠!後念勿絕一世休!

若悟大乘得見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。

無相頌一 出自六祖壇經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無相頌    出自六祖壇經  轉自網站


無相頌

說通及心通,如日處虛空;唯傳見性法,出世破邪宗。

法即無頓漸,迷悟有遲疾;只此見性門,愚人不可悉。

說即雖萬般,合理還歸一。煩惱暗宅中,常須生慧日。

邪來煩惱至,正來煩惱除;邪正俱不用,清淨至無餘。

菩提本自性,起心即是妄;淨心在妄中,但正無三障。

世人若修道,一切盡不妨。常自見己過,與道即相當。

色類自有道,各不相妨惱。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。

波波度一生,到頭還自懊。欲得見真道,行正即是道。

自若無道心,闇行不見道。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;

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。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;

但自卻非心,打除煩惱破。憎愛不關心,長伸兩腳臥。

欲擬化他人,自須有方便。勿令彼有疑,即是自性現。

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

正見名出世,邪見名世間;邪正盡打卻,菩提性宛然。

此頌是頓教,亦名大法船。迷聞經累劫,悟則剎那間。

日常禪修和精進禪修 下 出自聖嚴法師

日常禪修和精進禪修 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聖嚴法師

修行人對治煩惱的三個階段:
認識、辨別煩惱,這是初修行者的階段;接著是對治煩惱。
        當問題來時,應該很清楚知道問題的本質,以及問題是如何產生的。面對煩惱時,不應起瞋恨心,接受它就是了。我們應該懺悔造成煩惱的過錯,並且希望不再犯。
        煩惱只生起一次,然後就消失了,不會再回頭。接著煩惱可能再起,但同樣地,也會永遠消失,問題也就一部分、一部分地消失。很多人,當他們開始修行時,希望所有的煩惱立刻消失。一開始修行就能夠完全克服煩惱嗎?這可能嗎?是可能的,但只有善根深厚廣大的修行人才有可能。只有那些再出世的菩薩,才可能一開始修行就有如此高的境界。
春風吹又生的煩惱
        如果你才剛開始修行,當強烈的煩惱心生起時,是無法克服的,但是不必感到前景幻滅或失望。就像我們在照顧這屋後的小花園一樣,野草除不盡,春風吹又生;所以我們必須再三不斷地剷除野草。假如因為野草不斷長出來,我們就決定不去剷除,那野草就會長滿整個花園,那麼後院永遠沒有乾淨的一天。如果我們不停地努力,至少花園總會有乾淨和整齊的時候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有人認為努力斷除煩惱是枉然的,因為煩惱無法立即消除,而且仍會繼續滋長。我會對他說,從此以後,你上過廁所不必擦乾淨,吃完飯也不必洗碗了,反正你今天、明天、天天都要上廁所啊!如果你覺得今天上廁所擦乾淨是徒勞的,因為明天還要再擦,那又何必做呢?假如今天洗乾淨的碗盤,明天還是會髒,為何還要去洗它呢?這對動物大概還可以,但是人畢竟異於動物。所以,當你認知煩惱的存在,就應該在它每次出現時,努力去對治。
        而我對那個管理兩百個人的居士說:「你難道不了解,你應該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嗎?你說你必須分配工作給其他人,幫他們解決問題,這就是一個絕佳的修行機會。」他回答說:「我了解師父說的,但我覺得自己完全無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,我只會生氣或心情惡劣。」我接著說:「每天至少打坐兩小時,每個星期天全天打坐,每年參加二次禪七,然後你就能夠處理生活裡的任何問題,把它們當作修行的機會。」
服務精神不能缺
        假如在生活裡,你所做的都是為其他人的利益著想,那麼生活裡的每一件事都像在禪修一樣。舉一個例子,昨天我們在禪中心舉辦了一日禪,在用完第一餐後,有一位禪眾義務去清洗碗盤。在禪修結束前,他一共洗了兩餐的碗盤。我問他是否對洗碗特別有興趣。他答說:「完全不是。」我又問他這樣做是否是為了累積功德。他告訴我:「我從沒那麼想過,我這樣做只是因為沒有別人願意洗。」
        他的態度似乎是合理而正當的,但事實上卻是不正確的。他的出發點固然是好的,因為至少他自願幫忙洗碗,但是態度卻不正確,因為他沒有在禪修期間,以服務他人的精神來完成這件事。為他人服務是禪修絕對必要的,我們應該珍惜任何修行的機會,即使是在困境之下。有這樣的態度,所有給我們機會的人,我們將視為菩薩,是幫助我們修行的人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有人侮辱你或無理地給你難堪,你不是應該感恩他給你修行的機會嗎?當然是,但這只是對大修行人而言,而不是我們。我曾問大家是否願意有這樣的修行機會,大多數人說:「不,現在我還不想這麼做,先讓我工夫練好,然後再面對這種情況吧!」
        有一次,禪期結束了,禪中心尚有一大堆清理的工作要做,可是每一個人都急著回家。所以,我馬上找了一位禪眾,對他說:「現在有一個機會讓你變成大修行者。」他顯得很有興趣並說:「好啊,我願意變成大修行者。」於是我把待做的工作一一告訴他,毛巾要拿去洗,還有所有雜物都要清理好。他的熱情立刻明顯減退,他說:「我看下次有機會我再做大修行者好了,現在我想回家。」
        儘管禪修的目的是訓練人們成為大修行者,但是禪期一結束,反而是我變成大修行者了,因為其他所有人都回家了!
 
        我對第三位禪眾說:「你已經六十歲,知道禪修的重要性了,我勸你放下所有的事物,把全部心力放在修行上。沒有足夠而深刻的修行,能夠給予別人的幫助是有限的,無論你多麼盡力,都不會圓滿、徹底。但是,如果你好好修行,你給人的幫助將變得無限大,這就是為什麼要把修行列為首要大事。」
 
        成為大修行者並不容易,開始時我們只是一個普通人,所有一般人的問題、困難和懷疑都會遭遇到。但從問題中學習,不斷地努力,經常保持用功、更用功,直到達到目標為止,唯有這樣才能夠成為一位大修行者。
本文摘錄自《人生雜誌348
 


日常禪修和精進禪修 上 出自聖嚴法師

日常禪修和精進禪修 上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聖嚴法師

        我要講禪修兩種不同的方法:日常生活中的禪修,以及在特定地點與時間的禪修,例如在禪期中。
很多人向我提出有關持續修行的問題。其中,一個禪修多年的人說:「我已經聽聞佛法多年,也非常精進地練習。但好像每當煩惱出現時,還是無法擺脫,我的修行看來是沒有用的。」
另外,一個人說:「我每天都要管理兩百個人,指派工作給他們。如果我不指派,他們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事。當他們有困難時,就丟給我解決,他們的問題變成了我的問題。兩百個人把問題丟給我,造成我很重的負擔,我一點都不喜歡這份工作。」
        第三個人則說:「我已六十歲,過去曾經幫助過許多人,我覺得現在應該是認真修行的時候了,但是我放不下那些需要我幫助的人。譬如,最近我做了個夢。在夢裡,我和一大群人在一起,我聽到一個聲音:『你不能只顧著解決自己的問題而置他人於不顧,你應該繼續照顧其他的人。』這事困擾著我,因為假如我只顧自己修行,就無法同時照顧這些人了。如果我選擇獨自修行,要叫我放下那些需要我幫助的人真的很困難,即使在夢裡,我還是不願意,也不能棄他們於不顧。」

三種禪修常見的問題

        我提出這三個例子,是因為與許多人都有關係。你們有多少人有類似的問題?當煩惱出現時,我不認為你們大多數人能立即斷除它。觀念上,不應該讓別人的問題成為自己的煩惱,不要讓他們的問題造成你的問題,但實際上只有少數人能做到。
        用裝滿顏色水的玻璃容器來做比喻,讓大家更容易了解這個觀念。無論水是什麼顏色,不管是髒或乾淨,玻璃容器永遠都是透明而不受污染的。如果你面對的問題是我之前提到的例子,你真正能做的是自我提醒:「我就像那玻璃瓶一樣,有顏色的水不會污染我。」即使只是偶爾做到,也已經很不容易了。可是,大部分的人都不像那只玻璃瓶,反而像一塊布,畫筆一畫,顏色就著上去了。大多數人,即使遇到了事不關己的問題,卻也變成了自己的問題。
        那位六十歲的人想要修行,但沒有足夠的決心,或無法捨離他原來的習慣與熟悉的環境。很多人都和他一樣,覺得對家庭、工作,以及其他的責任未了。一旦人們無法放下責任、習氣和興趣時,是無法真正修行的。
        你們大多有我所描述的問題。假如某個精神失常的人向你吐口水,或踢你一腳,你會如何回應?你可能會說:「我從未遇過這種事,他是個瘋子,所以不能對行為負責。」但如果真的發生了,你還會認為無所謂嗎?事實上,我的確看過這樣的事。
        有一個精神失常的人,突然在街上打人,被打的人向警察報案,警察說:「這個人是瘋子。」但他堅持說:「你應該把他關起來。」警察回答:「他以前曾被關進看守所,但又被釋放出來了。」那人大聲地說:「既然確定他是瘋子,應該再被關回看守所。」警察補充說:「你不應該這樣生氣,他是個精神病患。」那個人最後還是說:「不管我生不生氣,他都不應該在外面滿街亂跑。」如果這事發生在你們身上,你們會怎麼做?如果你的心態正確,你會認為這是那個瘋子的問題,你會覺得無所謂,並且不會產生這樣的煩惱。
        我為什麼要問你們這些問題?是為了要指出,如果只在日常生活中修行,是不夠的。僅僅是在日常生活中練習,而要達到清淨與和諧的境界,是非常困難的。因為在日常生活裡,我們處在不斷混淆和波動的情緒中,所以不容易達到心不隨境轉的寧靜。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年參加一、兩次持續的禪修,是那麼的重要,而在生命歷程中,花一段長時間做精進禪修是需要的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沒有每天練習,可能無法保持對修行的熱忱;如果沒有定期的精進禪修,甚至無法體驗片刻真正的清淨。每天練習才會有用,有兩個理由:保持對禪修的興趣和熱忱,並且提醒自己是個修行人。這樣的提醒,讓你覺得在生活裡,被上上下下的情緒所煩惱是不對的。當然,深層意義的清淨,只有在長時間的精進禪修裡,才能體會得到。

日常與精進禪修雙管齊下

        由於日常修行和精進修行同等的重要,所以對那些向我抱怨修行困難的人,我各給了他們三種不同的答案。
第一位被持續煩惱所阻礙的人,能夠承認無法斷絕煩惱心,我認為是好的,因為這表示他已經在修行了。如果沒有在修行,他是無法認清這個事實的。於是我告訴他,他是非常有善根的。我對他說:「你就像有些人,有眼睛可以看,有頭腦可以想,但是手腳卻不聽使喚。往前看,如果往相同的方向繼續走,你就會踩到一坨大便。因此你決定改變方向,但腳卻不聽使喚,最後還是踩上去了。」
        這樣的比喻,我們這裡有多少人經驗過?我想每個人都有過。不過,對即將發生的事有個了解,至少比盲目和愚蠢好得多。愚昧的人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屎,如同盲人看不到他前面的東西一樣。已經開始修行和對佛法有些了解的人才知道怎麼往前走,那些還不知道佛法的人,無法認清屎糞或煩惱,因為他的眼睛是閉著的,或是他根本不在乎。
        我把這個例子說給一位因煩惱而沮喪的人聽,他又恢復信心了。他告訴我,他很高興,因為我說他很有善根,即使遭遇了這麼多的困難,假如沒有善根的話,是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有煩惱。他接著說:「修行真的非常困難,我什麼時候才能覺察煩惱,並能夠不受影響呢?」我告訴他,這是可能的,但我無法預料他什麼時候可以達到那種境界。我說:「你必須持續不斷地修行,那麼煩惱就會漸漸地消失而不造成困擾。只要持續修行,終有一天可以不受煩惱的影響。」(待續)

本文摘錄自《人生雜誌298期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