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



佛陀的啟示心得摘要(What the Buddha Taught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Walpoal Rahula 著∕顧法嚴   引用簡明山師兄提供資料

一、心外無法,明心見清淨本性。要排除頭腦所想,依循心的覺察,念念分明。

二、苦諦:知世間是苦,無常是苦。
1.苦有3,呈現於五蘊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
(1)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僧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等(苦苦)
(2)由變易而生的苦(壞苦)
(3)由因緣和合而生的苦(行苦)

2.五蘊:
(1)色蘊:包括整個內、外物質
(2)受蘊:身心的一切感受。並沒有與物質相對立的精神存在;意是一種官能
(3)想蘊:辨別身心活動
(4)行蘊:所有善與惡的意志活動。先有決意,才由身、口、意發為行動。
(5)識蘊:意識到色、受、想、行蘊的意識。

3.思想的背後再也沒有思想者,思想本身就是思想者。

三、集諦:指苦的生起及源起
1.苦的起源於『渴愛』。渴愛是對欲樂、財富、權勢的貪求與執著,也包含對意志、理想、觀點、意見、理論、信仰的貪求與執著。渴愛有3
(1)感官享受的渴求─欲愛
(2)生與存的渴求─有愛
(3)不再存在的渴求─無有愛

2.眾生生存的因、緣有4(四食)
(1)普通物質的食糧─段食
(2)感官(含意根)與外境的接觸─觸食
(3)知覺─識食
(4)思或意志─思食。就是求生存、求再生、求生生不已、繁衍滋長、積聚的意志。

3.每一個有『意』行為,一定有它的效應與後果,這就是因果。

4.生命乃是五蘊和合而成,是肉體與精神力量的綜合,每一剎那,它們生起又立即死亡。所以生命只是剎那變化而相繼不斷的一個系列。每一個當下的我,都已不是前一個或下一個當下的我。死與生的差別只在一念頃間,此生的最後一念頃,決定了下一生的最初一念頃。

5.一念頃比音速、比光速還快,如同此時念頭還在台北,下一念頭已在瑞士,至一念頃已二地來回。念頭不僅快而且可以穿越時空,彼一念頃在過去,此一念頃已在未來。

四、滅諦:指苦的止息,求證涅槃
1.凡是有生的,亦必有滅。眾生、事物、體制是從無到有的,其內亦必含有自行息滅的種子。

2.只有以智慧照見實相、真理、涅槃,將生命的動力『渴愛』切斷,生命的輪迴才會停止轉動。無此世間亦無他世間,無來無去亦無停留,不死不生亦無根塵。

3.不再以心造作、不以意志求生存相續,亦不求斷滅。對世間無所執取,則無所罣礙。無有罣礙,心得澈底完全平靜,致內心的寂滅。

4.涅槃不是任何東西的結果,涅槃就是涅槃,不是「入於涅槃」,因它沒有一個可以形容的境界。簡單地說只是『完全謝世』、『完全寂滅』而已,要了解它惟有親證。不要誤會只有死才能作到,只要念念分明不再受業果。

5.不追悔過去、不冥索未來,紮紮實實地生活在現在裡。以最純淨的心情欣賞這一切,不摻雜絲毫自我的成分。不求得、不積儲、不積貯精神資糧,沒有「我」的錯覺,不渴求重生。

五、道諦:指達到苦止息的途徑
1.惟有中道就是依循八正道。正見(正實的知見;正思(正確的思維);正語(正直的言語);正業(端正的行為);正命(正當的職業);正勤(正好的努力);正念(正淨的憶念);正定(正統的禪定)

2.依循戒、定、慧。六度波羅蜜:

六、無我論:
1. 無我係指『身內無有常住實性』。

2. 緣起論:無知→業→意志活動→知覺→現象(物質及精神) →六根→六塵→六觸→渴愛→執著→存在() →生命→苦→無知

3. 整個存在是相對的、因緣和合、互為依存,那我們何能單獨自由!意志和思想一樣是緣生的。

七、修習
1.對自已的色身、感覺、心王、心所的一切動態,時時刻刻無不了然洞照,要養成「念念分明」,要在一切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見到『緣起』。要慈、悲、喜、捨看待一切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。

2.深刻地察照萬物的本性,以導心靈的完全解脫,證入最終的真理。

3.修習必須有基本的生存需要,因此救窮可以使人有機會修習佛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