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

三武一宗法難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引用網路資料
  
        指中國佛教史最嚴重的四次法難。三武,指北魏太武帝、北周武帝及唐武宗;一宗,指後周世宗。

  第一次為魏武法難,發生在太平真君七年(446)。但早在太延四年(438)時,魏太武帝已詔令沙門五十歲以下還俗;太平真君五年(444),又下令王公以至庶民不得私養沙門。至太平真君七年三月,才下詔徹底滅佛。堂塔伽藍、佛像經卷全被破壞燒毀,僧尼被迫還俗,編入庶民之中。幸有太武帝太子拓跋晃極力護持佛教,才使部分僧尼、佛像經卷倖免於難。待文成帝即位,下令天下郡縣、眾居之處各建佛區,聽任好佛法者出家,重振佛教地位。
  
        此次滅佛的主因是佛道二教之爭、國家財政問題,以及北方民族和漢民族的衝突;另一方面,教團本身的腐敗墮落,也是原因之一。武帝因道士寇謙之的影響而信奉道教,漢人司徒崔浩也是道教信徒,三人同為這事件的主要人物。尤其崔浩與滅佛事件更有密切的關係。此外,不事生產的佛教徒大量增加,逐漸影響到國家經濟,加上教團本身的腐敗墮落,更助長了滅佛的行動。至於促成滅佛的直接動機,則是因長安的大寺院內藏有兵器、釀酒道具及婦女。

  第二次為北周武帝的滅佛,發生於建德三年(574)及建德六年(577)。建德三年發生在北周,建德六年發生在遭北周併吞的北齊。這次滅佛事件的主要人物為道士張賓及還俗僧衛元嵩,發生的主因仍為佛道二教的爭論、國家財政上的問題,以及佛教團體本身的墮落。但是第二次的滅佛,並非只滅佛教,道教也遭受被滅的命運。
  
        這次法難與其他三次不同,是先前有文武百官及儒佛道信徒約二千餘人,共論儒佛道三教的優劣,卻沒有達成排佛的立議,即使前後七年間議論達六、七次,仍未得滅佛的結論。其間,在佛教方面,有道安著《二教論》、僧[375.1]著《論十八條》,論佛道的優劣,攻擊道教。甄鸞則奉命研究佛道優劣,著《笑道論》三卷,論道教的虛妄。其後皇帝又屢次論二教的優劣,但仍無法達到期望中的目的,於是命道士張賓與智炫對論,皇帝本身亦與智炫對論,但無論如何都無法使之屈服,於是下詔排斥佛道二教。結果三百萬的僧道被編入軍民,寺觀經像全被破壞,財產亦沒入國庫。奇特的是卻另建通道觀,由僧道中選出沙門道士一二0人,稱為通道觀學士,在觀中服務。
  
        建德六年,北周併吞北齊之後,也在當地施行滅佛,以致在北齊文宣帝時達到隆盛的佛教,也遭到北周武帝殘酷的蹂躪。武帝歿後,佛教才得以復興,最初選智藏等一二0人,蓄長髮著俗服,稱菩薩僧,而後才被允許剃髮,這也是罕見的制度。

  第三次的唐武宗滅佛(會昌法難),發生在會昌五年(845)。但早在會昌二年,武帝即令僧尼中犯罪或非戒行者還俗,並沒收其財產,因此,京師一地,還俗僧即達三四五九人。其後,又逐漸加強嚴厲的壓制,到了會昌五年遂決定滅佛。滅佛後,被廢棄的寺院有四千六百座,小寺院(招提蘭若)四萬多所,還俗僧尼凡二十六萬五百人,寺田被沒收數千萬頃,奴婢十五萬人。還俗僧及奴婢被列為兩稅戶,須納租稅;佛像佛具則被製作成錢或農具。但在長安、洛陽各留四寺,僧三十人;各州亦存一寺,分為三等,各留僧眾二十人、十人、五人。此一佛教的大改革運動,是因佛教集團的腐敗墮落,國家財政上的問題而產生的,而武宗信仰道教、信任道士趙歸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。到會昌六年,武宗駕崩,宣宗即位,佛法才得以再興。

  第四次為後周世宗的滅佛,發生在顯德二年(955)。被廢的寺院有三三三六所,佛像佛具被改鑄為貨幣,僧尼的剃度也受到嚴格限制。這次法難與前三次不同,並非由於佛道二教之爭,完全是由於國家財政的困窘,以及僧團的墮落,而引起僧界的大革新運動。結果全國僅剩下寺院二六九四座,僧尼六萬一千二百人。度僧制度執行嚴格,有養親義務者,須經雙親許可,始可剃度;在試經方面,男子十五歲以上須誦經一百張或讀經五百張,女子十三歲以上須誦經七十張或讀經三百張。由此可知,後周的滅佛為單純的滅佛事件,與前三次不能同一而論。其後,宋太祖統一天下,佛教始告復甦。
  
        以上四次法難均有一共通點,即寺院僧尼的增多,造成不事生產者的增加。而對寺院僧尼布施的過於浪費,也給國家帶來嚴重的經濟問題。寺院存在的價值降低,自然使教團的腐敗墮落更趨明顯。但前三次另摻有佛道之爭的原因。
  〔參考資料〕 《古今佛道論衡》卷一;《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》卷一;《舊唐書》卷一、卷十八;《新五代史》卷十二;《隆興佛教編年通論》卷九、卷十、卷二十五;《釋氏稽古略》卷二~卷四;圓仁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》;湯用彤《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》;任繼愈《中國佛教史》;鎌田茂雄《中國佛教通史》;牧田諦亮《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》第二章。      ◎出自【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】

補充資料(一):
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,指的是 北魏太武帝滅佛、北周武帝滅佛、唐武宗滅佛這三次大規模禁佛事件的合稱。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,因而得名。

又因五代十國時期後周世宗也進行大規模禁佛運動,故又合稱三武一宗。

北魏太武帝滅佛

北魏太武帝滅佛,自太平真君五年(444年)始,至其駕崩,

廢佛時間共六年。

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間銳志武功,統一長江以北。他初崇佛教,後因受道士寇謙之等的影響,轉奉道教,並親受符籙,於440年改年號為太平真君。認為佛教系「西戎虛誕」,「為世費害」。太平真君五年,詔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養沙門,九月殺政變未遂的僧領玄高、慧崇等。七年,太武帝西徵到達長安,見佛寺內藏有兵器,又查出釀酒、財寶,發現僧侶與室女私通,即立禁佛。司徒崔浩上疏請誅天下沙門,毀諸寺院經像。三月,帝下詔誅長安沙門,並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廢除全國佛教。太子尊崇佛教,緩發詔書,使遠近皆有所豫聞。因此四方沙門多亡匿逃脫,金銀佛像及經書被秘密收藏,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,而魏境內寺宇建築卻多被毀。太武帝死後,文成帝繼位,詔復佛法。佛教又得以恢復。

北周武帝滅佛

北周武帝滅佛,自建德三年(574年)始,至其駕崩

578年),滅佛時間共五年。

北周武帝即位之初,循例事佛,但更重視儒家。天和二年(567年)因寺僧日多,滋生是非,國庫收入驟減,還俗沙門衛元嵩上書請刪寺減僧,此論深合帝心。武帝為禁抑釋道,製造輿論,從天和至建德年間(566年-578年),曾七次召集百官及沙門、道士等辯論儒釋道三教先後;甄鸞、道安等屢上書駁斥道教,紛紜不息。天和三年,武帝御大德殿,集百僚及沙門、道士,親講《禮記》,欲以儒術治天下。建德三年五月始議禁佛,詔僧道大集京師,斥佛教不淨,下詔禁佛道二教:經像悉毀,並令沙門、道士還俗,三寶福財散給臣下,寺觀塔廟賜予王公。其他奉祀崇拜,禮典所不載者,盡除之。當年六月,設置通道觀,選佛、道名士120人,普著衣冠,為「通道觀學士」,並置官吏統管。建德六年,北周滅北齊,周武帝入鄴城,在原齊境內推行禁佛之令,沙門慧遠與帝爭論不果。禁佛後,北方寺像幾乎滅絕,僧眾多逃奔江南。武帝死後,宣帝、靜帝先後繼位,佛法又興。

唐武宗滅佛
唐武宗滅佛,自會昌二年(842年)始,至其駕崩(846年),
 史稱「會昌法難」。滅佛時間共六年。

唐武宗喜好道術,開成五年(840年)秋,召道士趙歸真等81人入禁中,於三殿修金籙道場,親受法籙。宰臣李德裕等厭惡佛法,此二人經常在唐武宗面前詆毀佛教。會昌二年(842)十月,勒令僧尼戒行不精者還俗,財物入官,僧許留奴一人,尼許留婢兩人。
三年,查點外國僧人,並禁摩尼教等流傳。令兩街功德使疏理京城,公案無名者還俗,遞歸本貫,諸州道府皆同斯例。四年,詔禁供養佛牙,毀焚長生殿內道場經像,換為天尊老君之像。但毀佛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寺院所屬莊園增加,國家賦稅收入減少。加以僧伽腐敗,僧侶不事生產,蠹耗天下。會昌五年三月,勘檢天下寺舍奴婢,八月,敕毀佛寺,勒僧尼還俗,下令並省寺院。武宗下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,毀壞佛寺、佛像,淘汰沙門,勒令僧尼還俗。佛教受到極大的打擊。摩尼教、景教等宗教也受到波及,此後逐漸退出中原地區。

後周世宗滅佛
後周世宗在位時,北方五代更迭,兵革時興,僧尼管理功令漸馳,以致寺僧浮濫,直接影響國家賦稅、兵役。顯德二年(955年),詔令整飭寺院,沙汰僧尼。凡無敕頒寺額之寺宇並皆停廢,親無侍養者不許出家。存留寺院之外,民間的銅佛像全數沒收入宮,用以鑄錢。此後,中國北方的佛教日益衰落,而南方佛教仍繼續發展。

補充資料(二):
三武一宗
        在中國歷史上總共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,分別是北魏太武帝、北周武帝、和韓愈諫迎佛骨之後的唐武帝及周世宗,人們以「三武一宗」稱之。雖然這幾次滅佛行動各有其不同的時空背景,無論是出於皇帝的個人偏見、或是佛教徒本身的信仰方式出了紕漏,總之,這番朝廷推動的毀佛滅佛,對佛教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。

        第一位禁佛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,他原本也跟隨家人信仰佛教,但在宰相崔浩和道士寇謙之的引導下,逐漸成為道教信徒,並於公元四四○年時自稱為太平真君,在京城設立天師道場,「親至道場,受符籙,備法駕,旗幟盡青,以從道家之色也。自後諸帝,每即位皆如之。」以君權神授的方式為拓跋氏政權正名。接著詔令強迫僧侶還俗,責令充當勞役或從軍。更規定若侍奉胡神(即佛陀)或塑造泥、銅像者,一律滿門抄斬,下令焚燒所有佛寺、佛像、佛經,將寺內大小沙門一律活埋。幸虧他的兒子拓跋晃暗中協助佛教徒,大批的佛教文物才得以預先密藏倖存。

        百年之後,尊崇儒術的北周武帝也為了達成其政經和軍事目的,將所有不曾在儒家禮典中提到過的奉祀完全禁止,「初斷佛、道二教,經像悉毀,罷沙門、道士,並令還民。」北地佛教一時絕其聲跡。

        五年後,武帝駕崩,新皇帝宣帝又下詔復佛。到了大唐盛世,唐朝諸皇皆篤信佛教,讓佛教得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,許多大型的佛教藝術皆完成於此時,例如武則天就曾經助脂粉錢二萬貫開鑿「龍門石窟」,並在長安建造高達二九四尺的「明堂」祭祀佛骨,後來再建更高的「天堂」用來存放大佛,甚至下令全國斷屠、禁漁長達七八年之久。

        隨著寺院經濟的極度膨脹、僧尼戒律漸馳、迷戀咒術,甚至有許多淫亂放縱自毀形象的醜事,讓偏好道教的唐武宗在會昌五年(西元八四五年)對佛教展開最嚴厲的屠滅行動,「會昌法難」造成二十六萬名僧尼被勒令還俗,凡不服敕令者當即決殺,全國共有四千六百座佛寺被毀,四萬餘座佛教建築被毀,而收歸國有的寺院土地及財產多不可數,武宗更派專人到法門寺毀碎佛指舍利,所幸受命者以毀碎的「影骨」搪塞過去。隔年,武宗暴疾身亡,佛教又重新恢復。

        又過了大約一百年,周世宗於顯德二年(西元九五五年)再度頒佈禁佛詔令:「自今不許私度僧尼,及親無侍養者不許出家,無敕寺舍並須停廢。」還特別明令禁止燒身、煉指等過激行為,結果全國共廢佛寺三千三百多所,僧尼僅存一半,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的滅佛行動。而佛教在經過這四次廢佛的打擊後,歷代的佛學經論、名僧章疏幾乎消失殆盡,元氣大傷,直到宋太祖趙匡胤的強力保護下,佛教才又得以繼續弘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