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

大乘三系教理與觀行上有什麼異同?【引用印順導師法語】


大乘三系教理與觀行上有什麼異同【引用印順導師法語】

        從佛法的一貫性說,三法印貫通了大乘三系。簡括地說:「唯識宗」弘揚初期「諸行無常」,著重無常生滅,一切法種子在阿賴耶識中,即生即滅;「大乘空宗」著重諸法無我;「真常唯心」論著重「涅槃寂靜」。就真常唯心系涅槃的內容來說,具足了自性清淨心和許多稱性功德,如果善於體會,這樣的涅槃就是畢竟空性。再從印度的佛性來說,佛性有兩種:一、「理性佛性」,二、「行性佛性」。理性佛性人人本具,為什麼?一切法平等空性,小至比螞蟻更小的有情,也沒有離開空性,和諸佛一樣究竟無上,覺了空性可以成佛,是平等平等的。空宗說「法性、法住、法界」,也涵有常的意思,「法性」是本來如此,「法住」是必然如此,「法界」是普遍如此;既然是「如」,也就永恆不變。到了真常唯心論,說眾生自性清淨心是常,肯定真實的清淨心,這方面,如果好好地體會,不在自我上著相,還是歸到空宗本身的。

        大乘三系就修行觀照方面說,有其相同之處:唯識宗觀照外境的一切--廣泛地說,內在有漏身心,外在有為的一切--都是眾生的「遍計所執」,修學就要觀空這些,才能不因他生起虛妄煩惱。空宗說菩薩的基本的觀法:一方面要調和自我,因為自我是一切煩惱的根本;另一方面要廣觀法空。菩薩廣觀法空的原則是對治,一般人總執著一個實我,其實不管內外的一切,如果仔細地觀察,都沒有絕對的自性或恆常的我性。由於菩薩面對著一切法和一切根性,所以他雖然儘量地調伏自我,但更廣觀一切法空,淺顯地說,就是廣觀一切境空。真常唯心論的觀法是:一切眾生都執著物,因此追逐種種物,為物所困,現在觀察一切境界,都沒有真實的自性,因此能漸漸控制或遠離一分的煩惱。真常唯心論的論點是「法身本無差,真如無差別,皆是有佛性,是故說眾生皆有如來藏」。「法身」就是「理性佛性」,也就是「真如」,也就是「真理」的異名,沒有差別,空就是真如,真如遍一切,空也遍一切,因此,一切的眾生,就這一意義來說,都有真實自性,所以說一切有情眾生都有如來藏,換句話說,都有平等清淨的法性。

        從佛陀說法的次第方面來說,佛說法先說有,次說空,為什麼?因為就世間相對來說,有因有果;就教化眾生方面來說,必須先建立因果觀念。空義甚深,如果不善理解,誤會太深,將來任何因果觀念,會被一概推翻,所以佛說法先不說空。

        佛法說因果和一般因果不同:世俗因果說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;唯識學因果也說什麼樣的種子,起什麼樣的現行。世俗觀念中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的自性因果,講到微細處,有點不通。為什麼?因為種瓜永遠得瓜,種豆永遠得豆,就永遠無法改變了。佛法將因果對立起來說:「因不自因,由果故因,故非真因,果不自果,由因顯果」,因本身不是真因,由於果才知道有因。舉喻來說,兒女因為父母結合而有,所以說兒女不是原來如此,是從父母所生;兒女長大了,又子子孫孫的代代繁衍下去,也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性,所以就是因不自因,由果顯因,果不自果,由因顯果,是相對性的因果。

        在此,佛法說因果是可以改變的,正確地修學佛法,可以慢慢地把有漏的因果--自己的煩惱和錯誤行為--淘汰或完全清除,轉成無漏的因果。到了真正證入佛法的時候,因果觀念的對立也就消除了;如果還有對立觀念,是永遠不能證入佛法的。透出對立的觀念,才能把世間的因因果果,原原本本看得清楚。所以佛和龍樹菩薩都說過,為上根利智眾生,才直接說空,為什麼?因為他絕對不會存斷見,能悟入諸法無我,把世出世間一切洞照得清清楚楚,徹底無遺。因此般若經說對初學佛的新發心菩薩,說生滅不如幻,說生滅法是因果的,如果直接和他說生滅也如幻如化,他不了解如幻如化的深義,將引起誤會,以為沒有,所以對這一類眾生說生滅不如幻,生滅無常中,有因果性的警覺;為久學菩薩說生滅如幻如化,不生不滅,亦如幻如化,乃至無上佛果、涅槃、菩提皆如幻如化。為什麼?因為久學菩薩真正從諸法無我的空性中,通達了一切,和他說空如幻如化,了無執著,甚至大涅槃,大菩提,也是如幻如化,他就懂得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